close

 NETHERLANDS WEST FRIESLAND 1786 3 GULDEN PCGS AU53

 

荷蘭 西菲士蘭 1786年3盾 PCGS AU53 正面.jpg


荷蘭 西菲士蘭 1786年3盾 PCGS AU53 反面.jpg 

1786 NETH. W. FRIESLAND 3 GULDEN PCGS AU53.jpg


聯合省的興起和衰落


自1581年脫離西班牙獨立後,由於找不到國王(應該說沒人想撿這個燙手山芋),尼德蘭人只好自己嘗試一種歐洲從來沒有過的制度,北部的七省在烏得勒之同盟的基礎上,建立一個聯邦共和國,史稱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或聯合省。由於宗教相對開放和追逐自由貿易,尼德蘭一時蓬勃發展,股票、保險、期貨,許多今日耳熟能詳的金融商品都是當時的發明,到了17世紀中葉,藉由掌控航運,尼德蘭幾乎壟斷了世界貿易,但在之後和英國的競爭中逐漸屈居於下風,進入18世紀後,世界貿易霸主的地位,由英國人取而代之。共和國最後亡於1794年法國的入侵。


西菲士蘭 (West Friesland)


在中文的習慣用法裡,稱低地國為荷蘭。其實荷蘭只是尼德蘭北方七省裡,勢力最大的一省,並非指整個聯合省,為了避免混淆,以下文章中”荷蘭”單指荷蘭省,而以尼德蘭稱其國。事實上,在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時期(1582~1794),每個省都有自治權(包含鑄幣權),且對外之決議,也必須經由所有省份同意,才能付諸行動。但弔詭的是,七省之中並不包括西菲士蘭,那西菲士蘭的銀幣是打哪來的? 


話說在13世紀末時候,荷蘭伯爵打敗西菲士蘭的軍隊,將此地至於統治之下,不過仍保留其名號和政府行政組織,後來,荷蘭省在1579年加入烏得勒之同盟時,所用的正式名稱為荷蘭和西菲士蘭邦(States of Holland and West Frisland),西菲士蘭不僅擁有自己的議會和貨幣,甚至還有獨立的海軍本部。

 

1680 1 gulden.jpg  1680 荷蘭省 1盾銀幣


“盾”的引進


最早的尼德蘭盾,來自於1680年,由荷蘭和西菲士蘭邦所發行的1盾銀幣,重10.61克,銀成色為0.91。基本圖像如上圖,為雅典娜女神,右手持長矛,矛間有頂帽子,左手則靠在置於華麗基座上的福音書上(…這組合真是說不出的怪,不過整體畫面堪稱美觀大方)。之後每省皆自行發行以盾為單位的貨幣,重量成色則依據此標準,直至共和國滅亡。後來,盾成為尼德蘭的本位幣單位,直到被歐元取代為止。

 

烏特勒支  1793 1德卡特.jpg 烏特勒支  1793 1 德卡特


除了盾之外,尼德蘭還使用”德卡特”(ducaton)作為對外貿易的貨幣單位,在17世紀時,大量用於對亞洲的貿易,由於圖像採騎士持劍像,在華人圈稱之為馬劍銀,由於重量比常見的西班牙本洋要重(常可達庫平八錢六、七分,32.779g,成色0.941),故又稱大馬錢。比較可信的對紋銀折換率,為一員(馬劍銀)抵八錢(紋銀)。


在尼德蘭國內,雖然1德卡特銀元比3盾銀幣略重( 31.82g, 成色0.92),但求記帳和使用方便,一律視為3盾。

註: 庫平兩是清朝的金衡單位。庫平銀是清朝國庫收支使用的標準貨幣單位。起於康熙年間。馬關條約規定一庫平兩相當於575.82英厘、或 37.26542108克的十足紋銀(成色93.5374%)。1908年清朝農工商部和度支部擬訂了統一的度量衡制度,規定庫平一兩為37.301克。

 

1786 NETH. W. FRIESLAND 3 GULDENmint mark.jpg


收藏筆記


聯合共和國時期的3盾銀元,以鑄記來分(鑄記位置如上圖圓圈處),市面上常見的種類有三,分別為西菲士蘭(West Friesland, WESTF),烏特勒支 (Utrecht, TRAI)和荷蘭 (Holland, HOLL)。跟前兩者比起來,後者較少,故市價較高。雖然此枚銀元在品相上,離”好”字甚遠,但難得看到這麼”大塊頭”的流通幣(含銀量已經接近一盎司了!!),再加上驚嘆於幣面古樸的構圖和背後的身世,還是不由地讓人多看幾眼,於此把相關史料資訊加以整理,為之作傳。

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荷蘭 PCGS AU58
    全站熱搜

    拉菲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