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60 GERMANY WURTTEMBERG KREUZER PCGS MS63
中世紀的遺跡
在習慣使用當今硬幣系統的現代人眼中,對於這種直徑小於15mm,比大拇指指甲還小的硬幣,定會覺得使用不便吧!其實這種小面額銀幣發行其來有自,在美洲白銀大量輸入之前,歐洲實際上處於長期貨幣短缺的困境。各國君主的因應之道,就是逐步降低銀的成色,順便藉由抽鑄幣稅來增加自己的收入。商人則發明了各種金融手段來對付,堪稱是現代金融業的鼻祖。通常劣幣充斥的地方,金融技術越高明,例如義大利。到了實在是不得不改革幣制時,又會重新頒布新貨幣單位的成色(含銀量),如此戲碼在歐洲重複上演了幾百年。由於銀是如此珍貴,所以銀和銅之間的兌換比例一直不固定。尤其在局勢動盪的時候,銅幣很容易變得一文不值。此時,與其持有銅幣,到不如持有銀幣,即使銀幣再小,還是有一定的價值。正因為如此,小銀幣的市場接受度一向不錯,到後來也變成歐洲鑄幣的傳統了。
克羅斯
克羅斯(Kreuzer)是南德和奧地利貨幣單位,早在1559年,60克羅斯等同1盾 (Gulden)的兌換比例就廣被神聖羅馬帝國南部的各邦所接受。北德則用戈羅什(Groschen)和泰勒(Thaler)。到了19世紀初時,南德的貨幣換算比例為240 分(Pfennig) = 60克羅斯(Kreuzer)= 1 盾(Gulden)。北德為288分(Pfenning)= 24戈羅什(Groschen) = 1泰勒 (Reichsthaler),後來北德的貨幣在普魯士得主到下逐步改革統一。相對而言,南德的貨幣兌換相對穩定。
收藏筆記
大銀幣有其豪放不拘,小銀幣則有其精巧婉約。兩者各有千秋,實難分軒輊。雖然以收藏上的難易度而言,前者的鑄量一般較後者少些,理所當然也反應在價格上,但絲毫不影響鑑賞把玩的樂趣。尤其在1830年代後,蒸氣式鑄幣機廣泛使用,小銀幣的版雕得更細膩,有時候還會採用類精鑄(proof like)的鑄法(例如此枚),如果有幸遇上好品,簡直跟毫雕的藝術品沒啥分別了。